330余万学子的向上生长,中国飞鹤用教育普惠与社会共生
在语文课堂上引入“剧本杀”解读祥林嫂;用3D打印技术制作雪人模型,让学生通过测量模型密度鉴别材料;通过AI编曲进行音乐课互动教学……一场将前沿技术与教学理念融合的教学升级,正让龙江大地的教育面貌悄然革新。
这些出现在龙江课堂之上的新变化,多来自于“飞鹤杯”黑龙江省基础教育教师能力素质提升大赛的优秀成果转化。在黑龙江教育生态中,青年教师是推动改革的生力军,也是打破地域教育壁垒的关键力量。飞鹤通过赛事选拔、高端培训、实战打磨,让一批有热情、有能力的青年教师快速成长,再由他们带动更多同行进步,形成“以点带面”的辐射效应。从模式创新到成果落地,从精准帮扶到生态共建,飞鹤在用教育公益领域的实际行动推动教育普惠的同时,也为企业ESG责任的践行树立了可复制、可持续的“样本”标杆。
聚焦教师队伍建设,以“精英种子”实现ESG长期主义
2022年,中国飞鹤携手黑龙江省教育厅启动“中国飞鹤助力龙江教育公益行动”,以三年为周期、定向支持黑龙江省教师校长综合素质能力提升。此举不仅开创了政企协同教育公益的“龙江模式”,更以6500万元投入,惠及30万教师与330余万学生的实效,成为目前国内企业支持教师队伍建设的最大项目。
“中国飞鹤助力龙江教育公益行动”启动仪式
作为飞鹤助力龙江教育的重要一环,“飞鹤杯”黑龙江省基础教育教师能力素质提升大赛,为黑龙江的优秀青年教师们搭建了一条快速成长的路径。哈尔滨市第十三中学语文教师单可君,通过第二届《“飞鹤杯”黑龙江省基础教育教师能力素质提升大赛》的选拔参加进修,回到学校后,她尝试将剧本杀这一创新手法引入语文课堂教学,让学生们化被动为主动。
单可君老师在华东师范大学培训学习
哈尔滨市第四十七中学校物理教师温馨,也于2023年通过“飞鹤杯”选拔进行研修。2024年,凭借创新的教学设计和课堂效果,温馨荣获“第十六届全国中学物理青年教师教学大赛”初中组一等奖。哈尔滨市第七中学校的音乐教师郭睿群,在飞鹤组织的上海研修班培训后,开始尝试用AI进行音乐教学,更将自己制作的AI教学资源在网络上共享,打破了“城乡音乐教育差距”。
温馨老师和她的“飞鹤初中名师班”学员证
飞鹤选择聚焦教师队伍建设,正是看到了“教育兴则人才兴,人才兴则产业兴”的逻辑闭环,通过赛事选拔、高端培训、实战打磨的“精英种子”培育,飞鹤让一批有热情、有能力的青年教师快速成长,这种“取之于社会,用之于社会”的选择,让企业公益与区域发展同频共振。
培育精英种子,是为了让更多人享受阳光。不同于短期的公益捐赠,飞鹤以三年为周期,深度参与项目设计、执行与评估,将企业管理经验与教育规律结合,形成可持续的公益模式。更难得的是,飞鹤不追求“短期曝光”,而是默默深耕教师培养这一“慢领域”。他们深知,教育的改变需要时间,而这种改变带来的价值更为持久,这也正是飞鹤ESG实践的“长期主义”与“专业主义”的切实体现。
三年6500万,飞鹤以教育公益“龙江模式”探索ESG新实践
“中国飞鹤助力龙江教育公益行动”的深层意义,不仅在于推动教育发展,更在于探索出一条企业与社会共生共荣的ESG(环境、社会、治理)实践之路。在全球一体化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深入人心的当下,飞鹤坚信,践行ESG不仅是企业战略,更是企业责任,面向未来核心在于构建一个“共生共荣”的生态体系,实现企业与环境、社会、消费者、合作伙伴乃至全人类的深度“共生”,而教育公益正是对这种理念的诠释之一。
在助力教育公益的同时,飞鹤也将“共生”理念贯穿于企业运营全链条的生动实践。在坚持生态共生的道路上,飞鹤历时6年,构建起“种养循环”的产业集群生态循环模式,反哺黑土地自然生态。到2024年底,飞鹤环保总投入2856万元,3家工厂通过国家级绿色工厂认证,截止2025年6月,累计碳减排量达63.23万吨。
在价值共生层面,飞鹤长期投入中国母乳的系统研究,揭榜挂帅“十四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牵头研制新一代婴配粉。通过创新的“厂中厂”合作模式,飞鹤建立了可持续的供应链伙伴关系,带动上下游供应链企业良性、韧性、负责任、可持续增长。
作为一家从黑龙江走出的企业,飞鹤对家乡有着深厚的情感,始终将国家发展与民生福祉放在重要位置。截止2024年,飞鹤依托农、牧、工一体化产业集群,累计创造17万个就业岗位,帮助超16万农民增收,推动黑龙江百余万亩耕地增值。同时,飞鹤的多元公益行动也涵盖医疗、教育、母婴关爱及弱势群体支持等领域,率先投入12亿元启动生育补贴计划。截至2024年底,飞鹤已累计捐赠款物达8.4亿元,实现企业与国家社会的“责任共生”。
从更宏观的视角看,飞鹤的实践回答了企业社会责任的深层命题:企业如何在追求商业价值的同时创造社会价值?答案就藏在飞鹤的选择里——选择与国家战略同频,将公益资源投向教育等关键领域;选择用专业能力赋能公益,让资金产生更大效能;选择长期深耕而非短期作秀,让企业成长与社会进步相互成就。这种“共生”不是口号,而是融入企业基因的发展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