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阅科技旗下掌阅精选联合九大出版社世界读书日特别策划

  书籍是文明的载体,阅读是传承的桥梁。4月1日—4月20日期间,掌阅精选联合全国1200余家机构图书馆举办了“世界 如阅而至”世界读书日活动。面向读者开展“好书随心读”和“AI时代之问”两个活动。关于“AI时代为什么要读书”这个深刻命题,活动期间收到了3.4万余名读者的走心留言,被浏览次数达36.3万余次,每条留言都展现了数字时代的人们对阅读价值的思考。

  作为本次活动的重要环节,掌阅精选特别围绕“AI时代为什么要读书”这一主题,联合上海人民出版社、浙江人民出版社、广西人民出版社、上海译文出版社、新东方大愚文化、时代华语、贝页图书、凤凰汉竹和阅合文化9家出版社,特邀12位资深作家、学者和编辑共同探讨。他们结合自身创作与出版经验,分享在人工智能时代阅读的独特价值和深远意义。

  1 杨素秋 《世上为什么要有图书馆》作者;高校教师

  我们可以坐在汽车里飞驰,为什么还要去徒步和跑步呢?我们可以订购一个有求必应的恋爱机器人,但是那与你去缓慢地试探和接近一个真人所可能经历的那种犹豫、胆怯、心跳、挫折、哭泣、与甜蜜,那种体验应该是不同的吧。所以唾手可得的便捷,不能替代我们大脑内部的思索与回环,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个人的精神生活才得以持续地展开。

  2 棣棣 上海人民出版社营销编辑

  从阅读的意义和人文关怀的角度来看,首先,虽然AI能高效提供信息,但阅读不仅仅是为了获取信息;其次,AI可以模拟情感表达,也可以激发读者的情感,但是它本身是没有情感的。阅读能够让人理解不同的生命体验、培养同理心,而这种人文关怀是AI无法真正替代的。

  3 陈楸帆 《AI未来进行式》作者;科幻作家,未来学家

  阅读是守卫人类意义感的最后阵地,AI或许能模仿人类的语言逻辑,但他永远无法替代阅读时,文字与心灵的共振。在书页翻动的瞬间,我们触摸到的是千年来人类文明的血脉。故事里挣扎的欲望,矛盾的人性,黑暗中迸发的微光,这些情感、温度、体验,再复杂的数据模型也无法模拟。

  4 艾公子·郑焕坚 《地理中的中国史》作者;历史作家,广东省国学学会高级顾问

  从知识与智慧的角度来看,AI虽然强大,但它始终无法拥有人类的情感和人类的思想,情感与思想是人类的优势。另外AI提供的只是知识,它无法提供智慧。知识提供的是表象,而人类的智慧,却可以帮助我们直面未来,实现可持续的发展。

  5 刘红静 新东方大愚文化中文编辑

  读书是一个知识输入然后逐渐内化的过程,这就好像我们吃饭,我们过去吃的每一碗饭,都参与构筑了我们如今每一寸血肉和骨骼的生长。而我们过去读的每一本书,也都丰富了我们的头脑,塑造了我们的认知。在我们阅读的过程中,我们的理解、审美、思辨等多方面的能力,都得以调用和提升。可以说,阅读是我们普通人精进之路上,成本最低的一条捷径。

  6 田中原 新东方大愚文化中文项目主管

  阅读可以分成过程性阅读和结果性阅读。过程性阅读就比如读一本推理小说或一本散文集,体验那种高潮起伏的情绪的变化以及文字的美感,这本身就是阅读的目的。这种温度和诗意,是AI很难提供的。另外一种阅读是结果性阅读,我们阅读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获得知识,这种阅读又分为深层和浅层,对于浅层的结构性阅读,AI现在可以帮助我们很多,比如想理解某个领域,AI可以迅速地拉出一个框架,但如果想了解更深层次的内容,还是需要更加系统地阅读书籍。

  7 王志军 《进入诗歌》作者;诗人

  人和AI的写作最大的区别,可能就是在文学。人的感觉、思考、沉思、情感,是作为人最独有的东西,这是AI无法替代的。哪怕有一天,AI进化出自己独特的、主动的思考,它可能也只是众多平等的生命体之一。我们现在多读一读诗歌,不正是为了让我们时刻意识到人的这种自我是无法替代的吗?那种最深沉的喜悦,可能最终只有在这种主动性的精神创造里面才能获得。

  8 嵇聪聪 《经典常谈(精解版)》作者;资深语文教师,任职于国内知名大型在线教育平台

  从语文学习的角度来看,如今的AI非常强大,它能够快速地总结书中的主要内容、提炼文章观点。但是阅读不仅仅是为了获取知识,对于学生来说,阅读的态度、方法、习惯等等,这些过程性的东西其实更为重要。分享心得、研讨问题,这些阅读活动同样不能忽视。我们要善于运用AI提升效率,更需要通过阅读来培养包括思维能力、审美创造等等在内的语文核心素养,这才是阅读的永恒价值。

  9 Jonathan Kennedy 《文明的拐点》作者;剑桥大学的史学、哲学、社会学复合型学者

  在这个正在逐渐被人工智能主导的时代,阅读仍然很重要。当世界加速奔向自动化时,阅读是一种主动放慢脚步的方式,更是对科技洪流的温和抵抗。

  10 黄健 《节气中国》作者;儿童国画教育家、画家

  AI可以作为一个非常好的工具和媒介,它可以帮助我们筛选一些书籍,甚至可以让我们快速地查阅资料,但是真正的感受、作者在表现过程中的体会,或者想要跟作者有个更好的连接,就一定要拿起书来进行阅读。

  11 李易谦 《维度》作者;新锐科幻作家、“科幻星球奖金奖”“光年奖”得主

  如今AI的实力强劲,编程、设计、策划、写作都不在话下,在这样的时代,我们还需要读书吗?把这些事都交给AI不好吗?这套逻辑忽略了两件非常重要的事:第一,我们阅读并不只是为了功利;第二,我们教给AI的不只是阅读这件事,还包括了思考的能力。或许我们无法决定潮水的方向,但可以决定自己是随波逐流,还是如顽石般屹立。AI浪潮势不可挡,只要我们还在阅读,心里的那个你就不会背叛自己。

  12 吴洁静 上海译文出版社《克拉拉与太阳》编辑

  人类的创作和思考活动,是永远不可能被AI完全取代的,因为人类有一颗极其复杂的心灵。

与AI提供的知识碎片相比,阅读是一场完整的体验、情感的碰撞、对知识的消化分解、醍醐灌顶的瞬间,这些无法量化的感受,正是“人类”才有的独特体验。当算法推荐让我们越活越窄时,是书籍坚定地给我们提供着看世界的窗口。读经典,传文明,世界,如阅而至。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