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GC第一股的逆袭:甩掉硬件包袱后,出门问问(02438.HK)纯软件收入占比56.8%,但市场还在用旧眼光定价?

在AI技术加速渗透千行百业的当下,资本市场对AIGC(生成式人工智能)赛道的关注已从早期的概念炒作转向对商业化能力的严苛审视。作为港股“AIGC第一股”,出门问问(02438.HK)近期发布的2024年财报,以纯软件AIGC业务2.2亿元收入、88.5%同比增速、超100万付费用户等硬核数据,成为市场验证AIGC商业模式可行性的标杆案例。然而,当多数分析聚焦于其高增长的表象时,市场或许低估了这家公司构建长期价值的底层逻辑——从技术战略到全球化布局的差异化壁垒,才是其估值锚的核心所在。

关键事实一:产模结合战略,打破AIGC“模型依赖陷阱”

在行业普遍面临“大模型投入高、场景落地难”的困境下,出门问问的“产模结合”战略展现出独特价值。不同于单纯依赖第三方模型或盲目追求参数竞赛,出门问问通过自研模型(如序列猴子、DeepSeek)与产品矩阵的深度耦合,实现了技术能力与商业需求的双向反哺。

数据飞轮效应:通过超1000万注册用户、超100万付费用户的使用反馈,公司形成了“用户需求→产品迭代→模型优化→用户体验提升”的闭环。例如,数字人平台奇妙元在义乌小商品城场景中积累的几万万商户交互数据,直接驱动了WetaAvatar 4.0在微表情、多语言口型匹配等细节的突破。

这种“模型为产品服务,产品为模型造血”的协同效应,让出门问问摆脱了单一技术路线的风险,构建起技术-产品-数据的三角护城河

关键事实二:全球化生态布局,破解“中国市场内卷”困局

当国内AIGC企业扎堆争夺存量市场时,出门问问的国际化基因成为其差异化增长引擎。财报数据显示,其海外产品DupDub(魔音工坊海外版)、LivGen(奇妙元海外版)收获了批量海外用户,北美、欧洲、东南亚用户占比持续攀升。

出海能力复用:早年智能硬件出海积累的本地化经验,为其软件业务快速铺开提供支撑。

生态联盟构建:与NVIDIA、Google、高通等巨头的合作,不仅降低算力成本,更通过技术接口标准化打通全球开发者生态。

这种“产品出海+生态出海”的双轮驱动,让公司避开国内红海竞争,在更广阔的全球市场中享受AIGC渗透率提升的红利。

估值锚定:如何衡量“产模结合”型AIGC公司的价值?

传统PS估值法难以完全反映出门问问的独特价值,需引入三大修正因子:

模型资产溢价:自研模型带来的成本优势和技术可控性,应给予10%-15%估值加成;

全球化乘数:海外收入占比超30%且增速快于国内,可比估值对标海外SaaS公司(如Adobe、Canva);

生态协同价值:与NVIDIA等巨头的深度绑定,降低长期研发风险,提升商业化确定性。

若以2024年AIGC业务2.2亿元收入为基准,结合88.5%的增速及40%的软件业务净利率(参考海外同类公司),采用P/S-GTM模型测算,其AIGC板块合理估值应达50-60亿元人民币,较当前市值存在显著预期差。

当行业还在争论“AIGC能否盈利”时,出门问问已用连续三年三位数增长的财报,证明纯软件AIGC模式的可行性。而市场尚未充分定价的,是其通过“产模结合+全球化+组织AI化”构建的体系化竞争力——这不仅是短期增速的保障,更是AGI(通用人工智能)时代成为基础设施级玩家的入场券。对于投资者而言,当下或许正站在一个临界点:要么重新理解这家公司的估值逻辑,要么错过AI商业化浪潮中最具确定性的标的之一。



联系我们